此处,葬曹操
- 来源:腾讯网
- 时间:2023-08-15 08:47:58
河南安阳曹操墓出土之后,引来诸多关注与争议;南科大教授唐际根著书详述曹操墓发掘过程,还原曹操历史真貌。
公元220年正月,还军洛阳的曹操夜半醒来,感到身体不太好,这一年他66岁,因为被头疼病困扰多年,曹操很早就戴上了头巾。不久前,他收到孙权送来的关羽首级,感怀英雄辞世,曹操将其以诸侯之礼厚葬于洛阳。
早上醒来,曹操喝了点粥出了些汗,又喝了点当归汤。想必是自感时日不多,他留下一篇《遗令》,里面事无巨细地交代了自己的后事,关于陪葬品、寿衣、妻妾日后营生,遗物分割方法等,这是一份真正的遗嘱。其中,对于墓地的选址,他嘱咐道:“吾死之后,敛以时服,葬于邺之西冈上,与西门豹祠相近,无藏金玉珍宝……”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不久,一代枭雄曹操便与世长辞。
几十年后,西晋文学家陆机担任著作郎,负责编写国史。一天他在宫廷秘阁中意外发现了曹操的《遗志》,他写下《吊魏武帝文》,里面同样写道:“葬于邺之西岗上,与西门豹祠相近。”
邺城遗址,位于今天的河北邯郸临漳县,临漳向西,过了漳河,即是如今的河南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。
2006年,西高穴村发现一个魏晋大墓。根据初步判断,墓主级别很高。
2008年,因为西高穴大墓被盗,官方开始抢救性发掘。
2009年,国家文物局根据现场考古发掘出来的材料,认定墓主为曹操。
这之后十多年,曹操墓被怀疑伪造的声音并未停息。
2023年4月,河南安阳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,迎来大批观众。
8月5日,在深圳中心书城全国新书首发中心的活动上,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、原中国社科院考古所首席研究员唐际根,介绍着自己的新书《此处葬曹操》,在这本书里,他不仅还原了曹操墓发现发掘的历史细节,带领读者回到历史现场,更是为曹操“平反”,他说:“从南宋以后都说曹操不好,连唱戏的都是给曹操画白脸。实际上曹操墓发掘以后,证明曹操没有篡汉,曹操想改造旧世界,是一个想创造新世界的伟大政治家。”
一块墓志引来无数“摸金校尉”
这并不是唐际根第一本写曹操墓的著作,早在2010年,他就以《曹操墓真相》为名,写过一本释疑的图书。
曾主持安阳殷墟考古数十年的唐际根,为何要多次撰写关于曹操墓的著作?
这一切要从一块墓志说起。
曹操墓的发现缘起鲁潜墓志。
1998年4月,西高穴村村民在村西北取土烧砖,无意间发现一块青石墓志,墓志上刻14行120字,文字并不深奥,前几行介绍了墓主人鲁潜的生平,可知鲁潜并不是达官显贵,可以说“平平无奇”,是西晋时期人,之后降了后赵。
但墓志后面几行非同凡响,上面写着:“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廿步,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,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卌(四十)三步,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……”
这说的是,鲁潜墓在魏武帝陵的西北角往西四十三步。四十三步,也就50米左右。
认识古文的都被这墓志上“魏武帝”三个字震住了,“这说的难道是魏武帝曹操?”
唐际根此时担任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,受安阳文物方面的政府官员邀请,专程来到鲁潜墓实地勘察,但他到了现场发现,墓葬已被破坏。附近也有疑似被盗掘的其他墓葬。
对河南历史比较了解的人都知道,这块土地的下面埋藏着数千年的历史,“随手一挖”,就能出土各朝代的墓葬。2003年,河南文物局启动南水北调工程的文物普查行动,在安丰乡发现了一片重要墓地,延续时间从战国时期起,历经两汉、魏晋、隋唐,直至元明清。
同年《鲁潜墓志及其相关问题》在《华夏考古》上刊登出来,直接推论曹操墓就在西高穴村南。
这么一篇学术论文,引起了盗墓贼的注意。
深夜,西高穴村野外响起的“轰轰”声,并不是有人在放炮,而是盗墓贼在爆破。
汉代陈琳有一篇《为袁绍檄豫州》,里面写道,曹操为了弥补军饷的不足,设立发丘中郎将,摸金校尉等军衔,专司盗墓取财,贴补军饷。
曹操的《遗志》里叮嘱“敛以时服,无藏金玉珍宝”,想来是推测到,日后必有“摸金校尉”光顾自己的墓穴。
后来的曹操高陵考古队领队潘伟斌,曾在正式发掘前多次下到西高穴村大墓勘察盗墓情况,他发现,虽然政府已经加大了对盗墓行为的打击力度,并对墓穴进行了回填保护。但几年来,到西高穴大墓从事不法活动的人,一批接一批。
市场上,也出现了大量西高穴大墓盗出的文物。其中就包括后来引起争议的“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”石枕。民间流传,曹操墓已经被发现了。
为什么不早点进行发掘呢?
唐际根说:“我们国家主张‘保护为主,抢救第一,合理利用,加强管理’的十六字方针。所以最开始有人邀请我去发掘,我都拒绝了。盗墓贼的出现给考古队施加了很多压力,如果不能及时阻止盗墓活动,这个墓不知道会被毁坏成什么样子。”
最终,2008年,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,同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对这座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。项目命名为安阳县西高穴汉魏墓地,避用“曹操墓”的提法。
此处葬曹操
虽然唐际根的科研领域是商王朝,但由于长期在安阳发掘,他得以常常进入曹操墓的墓室,见证了曹操高陵发掘的重要环节。在曹操高陵发掘领队潘伟斌的邀请下,唐际根也曾多次到存放标本的安丰乡养老院去观摩文物,对曹操头骨、“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”等石牌都非常熟悉。
那么,是怎么认定这座大墓就是曹操墓呢?
▲唐际根
唐际根根据出土文物指出,种种迹象表明,这座墓是东汉时期的。石牌上的字体是同样的风格,同样的字体,包括“魏武王”三个字的写法是东汉末年的写法。“魏”字中在“鬼”的下面有个“山”字(魏晋以后,此种写法开始变化,“山”字开始移到鬼字的上部。北朝以后的“魏”字,“山”字完全从中消失),“武”左上一笔是穿过勾笔的。这些都是汉代文字与现代文字的不同。
里面出土超大的圭和璧证明墓的主人有帝王的身份,此外还出土了书案和墨饼的石牌,说明这个人能文能武。
考古人员在墓葬中发现了三个头骨,一个是位于后室的男性头骨,其他两个是侧室出土女性头骨。
唐际根介绍:男性人骨可辨认的只有头骨、下颌骨、肋骨、盆骨残块和股骨,骨骼出土时多散乱。其中头骨出土于前室东部;肋骨和盆骨散落于前室和南侧室;股骨等其他残骨分布于后室扰土中。出土时,头骨已经裂成数块,面部仅剩下残片。可以看出,经历过严重的盗墓破坏。
墓葬中出土铁器数量大、种类多。据不完全统计,铁器残块超过4000件,其类别有兵器、工具和生活用器,又以兵器种类最全。种种文物,指向该墓墓主为男性。
经过对头骨的骨缝和牙齿进行鉴定,鉴定该男性墓主大约为60岁上下。
此外,墓葬中出土的石牌“胡粉二斤”,根据东汉人的习惯,老年男性会用胡粉敷面,也侧面证明该墓主年龄。
根据历史记载,公元216年曹操被封为魏王,220年正月去世后,入土下葬之前,汉献帝又赐谥号“武王”。8个月后,曹丕称帝,曹操被追尊为“武皇帝”。西高穴大墓中出土的诸多“魏武王所常用××”石牌,正与历史封号相符。也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息:曹操并未篡汉,到死还只是“王”。
还记得曹操在《遗志》里提到自己有头疼症,死后“余香可分与诸夫人”,刚好墓里出土的“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”上的有搁置头颈的凹槽,还出土了“香囊卅双”石牌。
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里有清晰记载,曹操在公元218年交代自己的后事,要求死后“因高为基,不封不树”。西高穴村大墓也未发现封土。
唐际根说: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符合刚才所得到的所有信息特征,这些都在证明,此处葬的是曹操。”
曹操墓没有“七十二疑冢”
2010年1月,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专家前往安阳,经过仔细考察,同意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结论,认为西高穴二号墓可以认定为曹操墓。
但唐际根和负责挖掘曹操高陵的诸多考古人员没有想到,这座墓竟然引发了诸多质疑。有人表示:曹操墓出土的石牌,是在河南南阳张衡街“制造”出来的,直指“曹操墓造假”。也有人提出曹操有“七十二疑冢”的传说,怀疑该墓穴是“七十二之一”。还有说,曹操故里是亳州、汉魏定都许昌、曹操故于东汉都城洛阳,因此曹操墓不该出现在安阳。
唐际根对此一一进行了阐释。
公元214年,天下三分已定,曹操亲征孙权失利,返回洛阳。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,加九锡、建魏国,定国都于邺城。因此,曹操选择将自己的墓地放在他的封地邺城,可谓合情合理。1800年后的如今,邺城被划分为河北邯郸和河南安阳两地。《遗志》中的邺之西岗,就在今天的安阳县境内。
对于“七十二疑冢”一说,也是北宋之后,文学家们对于曹操“奸雄”形象的一种误会和附会。此外,古邺城西部,的确分布着众多坟冢,在不明真相的人眼中,便以为是当年曹操设置的疑冢。
至于“造假”一说,唐际根用考古学常用“组合关系”来驳斥。他指出,墓葬中的随葬品,相互之间是“组合”在一起的,比如石牌“胡粉二斤”,那墓葬中必然有随葬品二斤胡粉,石牌“镜台一”,则随葬肯定有镜子。“造假”,只能造一块石牌。因此,墓中一一对应的实物与石牌,也正说明,此墓属实是真的。
真实的曹操姿貌短小、勤俭清白
随着对于曹操墓的研究逐渐深入,唐际根发现,曹操的形象跟文学作品和民间流传的可以说完全不同。
“这个墓出土以后,给正面评价曹操带来很多支撑证据,比如曹操没有设疑冢。经过我的研究所描绘出来的曹操,个子不高,但形象却很高大。”
唐际根还原墓室的状态,“曹操死的时候葬在一个柔软的空间里面,钉子都钉在墙上,挂满了布幔。有两位夫人陪葬,两位夫人陪葬的时间可能晚一点。墓室里面还有棺床石头。根据股骨长度推算,曹操的身高,很可能1.56米,大概率不会超过1.6米。”
东晋史学家孙盛在《魏氏春秋》中以“姿貌短小,神明英彻”八个字评价曹操,准确而精练。
曹操的随葬衣物及石牌显示,他喜欢内穿白色和绛紫色,偶穿红色(丹)和绛色的衣服,“绛疏披一”,其色调与曹操的性别、年龄、个人喜好完全相符。
高陵里,随葬有一盏铜灯,还有书案、陶砚和墨块。“可以看出曹操是很勤奋的人,我们似乎能看到曹操挑灯夜读的情景。”
紧张的军旅生活,可能让曹操压力很大,日常娱乐时,他喜欢“小赌怡情”,六边形石牌中,有1枚刻有“樗蒲床一”。樗蒲是继六博之后的一种博具,靠投掷比胜负,盛行于东汉末年。
“我最佩服曹操的是他的真实,不装。曹操那时候不是科举考试,是‘举孝廉’,在选拔一部分行为端正人才的同时,把这个社会导向非常虚伪的社会,故意装得特别孝顺,把墓葬做得很大,把大量的东西埋在墓葬里面。但是曹操在反抗,在鄙视‘装’这个事情,他提倡薄葬。”
唐际根表示,曹操的临终言论和墓中所见的随葬品,与他早年反对“淫祀”相始终。反对浪费,是他一生的准则。
曹操墓发掘后,在一次文物会议中,一位教授告诉唐际根,墓室里的画像石比曹操墓要早,“我当时吓了一跳。断代出了问题,会不会曹操墓的认定有问题?”
汉代,人们用巨石营建墓室、祠堂,并在石上刻画场景、人物或故事,以表达当时的社会思潮、精神信仰和政治文化观念。当时社会大力宣扬忠孝,许多人聘请精工良匠,选择优质石材刻忠孝故事。
在清理曹操墓过程中,大量画像石出土,有很多曾经为墓室的铺地石。其中出土了一块“七女复仇”画像石。
唐际根曾专门为“七女复仇”画像石做过一个专题展览,并在深圳博物馆展出。他指出, “当年曹操看不惯无限扩大孝道,曹操很可能见证了这个画像石从祠堂拆下来,铺在自己墓里,可见曹操反过度的孝道,正符合曹操反对厚葬的主张。”
数千年过去,曹操的形象在历史书写中被塑造成“奸贼”,曹操墓的发现,为真实的曹操提供了无言的注解,唐际根在书中写道:“多疑的社会依然多疑,曹操被谤,曹操墓的真伪也经历激烈交锋。历史,似乎不得不如此!”
▲七女复仇画像石复原图(钟雯绘制)
正值暑期,位于安阳的曹操高陵博物馆内,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用不同的口音吟诵着曹操的诗句。身着汉服的青年沉浸式地体验着三国历史文化。
“黯淡了刀光剑影,远去了鼓角争鸣”。对于唐际根来说,他更希望曹操墓继续隐藏于历史之中,“不发掘曹操墓,没有我这本书,我一点都不遗憾。我并不愿意他被挖出来,我希望曹操依然安眠于地下。”
线索征集
好的故事需要有人去挖掘,好的风景需要有人去发现。@故事发现者,如果有感动到你的故事、你闻所未闻的故事,让你对深圳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未来有所思考的故事;如果有能让你感受到深圳文脉跳动的景象,让你大开眼界的创意空间,欢迎联系晶报提供“元故事”“观文脉”选题和线索。根据选题和线索的价值,晶报将为故事发现者提供100-1000元不等的报料费。
请扫下方二维码
填写报料线索或故事简介
来源 | 晶报APP
统筹 | 李岷
记者 | 谢晨星
制图 | 勾特
编辑 | 李慧芳 李一凡
往期推荐
●让人联想到诈骗画面?知名女星代言引争议,经纪人道歉
●茅奖作家刘亮程:我用每一个句子开启时间|年度十大好书创作谈
●犯低级错误的录取通知书,载不动大学的尊严
●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揭晓,《本巴》等五部作品获奖
点一下“在看”,让更多人看到
关键词: